你的位置:九游游戏属于哪个公司的 > 新闻动态 >
袁绍在官渡之战后是否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?_曹操_河北地区_田丰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6:35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东汉末年,四处动荡,各路英雄好汉竞相崛起,争夺中原。

在众多势力当中,袁绍依靠其强大的实力,占领了北方四州,傲视群雄,成为了当时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诸侯之一。

官渡之战成了他命运的拐点,从那以后,他的霸业开始走下坡路,最终带着遗憾离世。

01

公元200年,袁绍带着十万大军往南进发,与曹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决定未来的激烈战斗。

袁绍因为手握重兵,粮草也充沛,心里就觉得胜利在望。刚开始的时候,俩边你来我往,互有攻守,结果一来二去,就僵持了整整三个月。

就在关键时刻,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,发动了对乌巢的突然袭击。

展开剩余84%

得知乌巢被袭的消息后,袁绍立刻做出了反应,派出两支队伍,一支向乌巢增援,另一支则直接攻击曹操的大营。就战略而言,袁绍这个决定其实还是算不上失误的。当时曹操的兵力不多,决战时手里只有两万多士兵,而且经过三个月的僵持,受伤失去战力的士兵就占了二三成。

曹操进攻乌巢时,还带走了5000多精锐部队,这让曹操的大营显得兵员不足。袁绍觉得只要集中精锐兵力来攻打曹操的大营,即使乌巢被烧了,也能获得胜利。

袁绍真没料到,他派去攻击曹操大营的两位将领张郃和高览竟然临阵反水。这两位在袁绍手下的将领和颜良、文丑一起,被称作“河北四庭柱”,都是河北地区的派系将领。

在官渡之战之前,河北派可不赞成袁绍急于出击的主张,他们更倾向于先消耗曹操,并把自己的实力养壮,待曹操势力弱下去再来一决雌雄。袁绍却不听这个意见,让张郃和高览等河北派感到相当失望。等到他们知道乌巢被攻破时,干脆就放下武器,投奔了曹操。

张郃和高览的投降如同一颗石子扔进湖里,瞬间激起了波澜,袁绍的军队顿时乱成一团。

袁绍意识到大势已去,只得带着儿子慌忙北撤。主帅一跑,袁绍集团的指挥系统瞬间瘫痪,乌巢那边的守军也被曹操彻底打垮了。

这一战,袁绍带来的十多万精锐,除了少部分战死以外,有七八万人要么投降,要么被俘。曹操为了斩断后路,干脆下令把这七八万降卒全都坑杀。

这一招,让袁绍损失了多年培养的老兵和北方四州的精锐,战斗力大大削弱,想在短时间内恢复实力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
02

官渡之战败后,袁绍撤退到黄河北岸的黎阳。

在黎阳,袁绍聚集了些许残兵,并把自己还活着的消息传到了黄河南岸,盼望着那些散兵能赶来。不过,他没料到,这消息反而激起了曹操的怒火,导致曹操对那些投降的士兵进行了屠杀。

袁绍为了抵御曹操的威胁,特别重用蒋义渠将军来整顿军队,强化黎阳地区的防守力量。

考虑到曹操已经没有粮草,短期内可不可能发起新的攻击,加上黎阳有黄河这道天然屏障,袁绍这才稍微松了口气,暂时撤回了自己在邺城的老窝。

不过,袁绍回到邺城后并没能轻松一下,他遇到了更麻烦的状况——河北士族的反击。

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袁家,最初在冀州起义。他的势力逐渐分化为两派,一派是以袁家旧部和亲信为中心的非河北派,核心人物有淳于琼、许攸、郭图、庞纪等;另一派则是袁绍为了控制河北,从当地选拔的河北派,主要人物包括沮授、审配、田丰、张郃等。

在官渡之战之前,袁绍势力的不断膨胀使得各方利益都能够得到满足,因此两派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显得太明显。

不过,围绕着官渡之战的爆发,双方出现了明显的分歧。河北派的观点是先缓一缓,想先削弱曹操的力量,等河北的局势好转后再进行决战;而非河北派则持反对意见,他们希望能迅速出击,趁着曹操的实力还不稳,尽快解决这个对手。

袁绍决定速战速决,这一选择让他不得不失去不少河北派的拥护。

官渡战败后,河北的豪强家族们因为战争损失了很多年轻劳动力,心里可都是对袁绍怨声载道。而且,张郃和高览这两位导致袁绍惨败的关键人物,恰恰都是河北派的重要人物,这让河北派对袁绍的反对情绪越来越明显,几乎整个河北的豪强家族都快要联合起义了。

为了平息这场反抗,袁绍一回到邺城,便立刻杀掉了河北派的头头田丰。

田丰是袁绍手下的关键谋士,一直以来都尽心尽力地辅佐他。不过在官渡之战上,田丰和袁绍产生了分歧,开战前就被袁绍给关进了监狱。

官渡之战一败涂地,大家都在说,要是袁绍早听田丰的意见,结果就会大不一样。袁绍怕田丰被河北那边的人推举起来反叛,因此狠下心来动手了。

袁绍还忙着调兵遣将,让孟岱顶替审配管理和防守邺县,把不少河北那边的官员调离重要位置,想要削弱他们的影响力。

袁绍的这些做法没能阻止叛乱的发生。接下来的这一年,河北地区,特别是冀州,乱象频频。很多冀州的士族开始投向曹操,反对袁绍。

虽然袁绍靠着强硬的手段把叛乱给镇压下来了,但这整个过程耗费了他最后的精力,身体状况也越来越糟,慢慢地病得不轻了。

03

临终前,袁绍不得不面对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——传位的问题。

袁绍有三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袁谭、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。

早些时候,袁绍为了掌控北方的四个州,安排他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各自负责一个州,担任州牧或刺史。在袁绍在世时,这招确实稳住了局势,儿子们对他也挺诚心。

可是等到袁绍临终之际,这种安排却引发了大麻烦。

袁绍临终之际,三个儿子实力相当,各自都有可能争夺继承权,很可能会为了利益而互相厮杀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袁绍在临死之前突然决定把袁谭过继给了自己的大哥,目的是为了剥夺袁谭的继承资格,维护家族的团结。

不过,袁绍的这一措施反而没有发挥作用。历史好像在袁家再次上演了当年的一幕,袁绍和袁术那种兄弟内斗的局面重现。袁谭、袁熙、袁尚三兄弟在袁绍去世后,为了争夺继承权,干脆打起仗来了。

公元202年5月,官渡之战结束一年半后,袁绍终究是病重离世。袁绍去世之后,河北的百姓和文人都感到非常惋惜,“河北的姑娘无不悲伤,士人们也是泪流满面,仿佛失去了亲人”,可见他在河北这片土地上还是很受欢迎的。

不过,袁绍一死,他辛苦建立的势力还是乱成一团。

曹操看到袁家内斗的机会,迅速行动,经过七八年的努力,北方四州终于稳定了。曾经呼风唤雨的袁绍,就这样遗憾地告别了历史。

要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能妥善解决内部的纷争,再加上袁家兄弟在他去世后团结一心,那么东汉末年的历史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。

历史没有“如果”,袁绍的起伏沉浮,成了后人评说的一个故事。

发布于:陕西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